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网

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希望工程在线>公益新闻>详情

新华日报:一个普通公务员的“慈善长征”

来源:浙江希望工程在线 发布时间:2007-01-15 10:01:54 打印 字号

  记者宋晓华

  1月10日,坐在记者面前的范跃宁略显疲惫。他告诉记者,他刚刚完成第45次延安之行。这次,他将无锡社会各界人士捐出的3万元,给延安2060名贫困农民交了农村合作医疗金,并资助了24名贫困学生。

  范跃宁,无锡市发改委副主任科员。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多大权的普通公务员,8年来,45次深入延安贫困山区,其个人直接捐款近1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无锡各界人士采用多种形式帮扶延安贫困生900多人,捐资数百万元。此举被称为“从一个人到一个城市的慈善长征”。

  “做慈善必须是透明的、阳光的”

  在范跃宁最新带回来的延安贫困学生资料上,记者看到每张照片的背后都写着受助者的名字、学校名称、年龄和电话。捐助者认领后会把款交给范跃宁,由他集中送给延安当地的慈善协会,再发放到每个孩子的手中。同时,每个受助者还会收到捐助人的一封信,里面写着捐款数额、联系方式等。范跃宁说,“其实很多人都愿意参与慈善活动中来,但在传统的捐赠中,往往不知道把钱捐给了谁,也不知道捐赠的钱会不会被挪用。我这样的做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能让捐助者知道具体的资助对象,并能感受到他的成长,捐款人往往更乐意接受。”

  2001年,由范跃宁牵线促成的江苏无锡第一百货集团106名员工与延安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宜川县下里塬村106户农民“攀亲结对”的事,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在当地的协助下将每户农民家庭的基本情况制成表格,回到无锡后,范跃宁找到了无锡第一百货集团,一百集团党委挑选出106名员工,将每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等制成表格、贴上照片,与钱物一起送至结对农民手中。如今,下里塬村农民通过多年来与无锡一百集团职工的电话、书信等热线联系之后,思路活了、信息通了,一些农民开起了小店,有的农民还贷款买车跑起了运输。

  如今,范跃宁的慈善扶贫做法已被许多人认可。扶贫帮困、慈善捐赠的信任度提高了,社会各界的参与面也越来越广:

  仅2006年,他牵线促成社会各界与延安289名特困生、在校孤儿、老红军后代结成帮扶对子,并发动捐资近10万元。

  “送观念比送金钱更重要”

  谈到延安发展,许多人会想到缺钱缺水等,其实延安最缺的是新观念。

  范跃宁给记者讲了个故事。那年,他带几个延安娃去华西村参观,吴仁宝老书记看到他们很高兴,说你们几个我管定了,以后可以来华西村工作。没想到,几个娃一听,竟然把头摇得像拨浪鼓。问他们为什么拒绝,回答是“打工难看”。范跃宁说,“陕北的姑娘不对外”之类的旧观念在约束着延安的发展,光送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先从观念上转变他们,才能达到扶贫的最终目的。

  范跃宁的“延安女儿”王澧泛舟现是无锡某物业公司的经理。她原名王丽,为了感谢范跃宁夫妇的恩情,改了名字把他们俩的姓——范、周的谐音放进了名字里。每次提及当年“老爸”摆摊子的事情,她都要掉眼泪,“那年毕业后,老爸鼓励我经商,可是货进回来了,我想起以前乡亲们对商人的种种偏见,不敢出去摆摊。老爸就决定来个示范,自己先出去摆摊。我躲在远处看着他被风吹得乱蓬蓬的头发,眼泪止不住地掉,老爸是公务员啊,他能拉下面子摆摊,我怎么就做不到呢。第二天,我自己出摊了,赚了20元钱。”

  范跃宁帮扶的上千个延安孩子,每一个人都是他利用休假时间亲自深入延安各个学校挑选的。和别人的标准有所不同,他挑选受助学生时并不是挑最贫困的,而是要有灵气、学习成绩中上等、家庭相对贫困。他说,这样就有希望能通过帮助一个孩子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更多的人。如今这些孩子有的已考取科技大、政法大、医学院;有的已在无锡工厂、公司、酒店工作,和王澧泛舟一样成为无锡新市民。

  “爱心需要不断传递开来”

  2006年12月31日,在“延安女儿”王澧泛舟的婚礼上,范跃宁送给新人的礼物不是厚厚的红包,而是几年前他获得的一个“无锡十佳志愿者之星”的奖杯。他说,把这奖杯送给“女儿”,就是希望她能把这爱心传递下去。

  把慈善之举由一个人的行动变成上千上万人的行动,正是范跃宁的独特之处。2006年始,他想出了一个点子,即受助的孩子收到300元捐助款后,拿出50元去帮助别的贫困的孩子。“让受助者也拿出一点钱来帮助更困难的人,这在过去也许没有做过。我的用意是,一个千里之外的陌生人能帮你,你也要学会帮助别人,每个人都应当学会感恩,这是一种传递爱心的方法。”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范跃宁在传递着爱心。王澧泛舟现在也在帮助延安家乡的一个孩子,“我给不了他太多金钱上的帮助,但作为被帮助过的人,我的帮助和现状能让他看到希望。”陈华明,无锡食品公司的下岗员工,夫妻二人的月收入不足千元,也认养了两个延安娃。他说,范跃宁是“慈善长征”路上的“司令员”,我们要跟他学,跟着他走。

  “做慈善,让我快乐永存”

  50岁的范跃宁看上去至少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岁,他说这是因为帮助别人让他很快乐。八年来,范跃宁有着许多的扶贫故事,他最自豪的一件事是曾经给一个村子通上了自来水。一次,范跃宁偶尔得知延安宜川县程落村全村200户农民祖祖辈辈吃着含氟量极高的劣质水,许多人从小就得了大骨节病。回无锡后,他多方筹集资金为村民找出了优质水源并把水直接引进了农民的窑洞里。2001年以后,程落村再也没有新增大骨节病患者。

  数年来,范跃宁获得过多项荣誉:2003年被评为无锡市“十佳志愿者之星”;2006年9月,荣获陕西省首届“三秦慈善奖”;2006年12月,被评为“无锡市十大慈善公益人物”;2007年1月12日,“无锡十佳新人新事奖”……但他说,令他更快乐的是延安人对他的热情。

  范跃宁的家里有一双穿了多年的布鞋,这是延安的一个婆姨送给他的礼物。他说,每次他去延安,总会有很多农民扛着成麻袋的红枣、苹果来看他。那次一个婆姨拿了双布鞋硬往他手里塞,范跃宁连连推辞,说你又不知道我脚有多大,不要浪费了。婆姨的回答让范感动万分:你上过我们那儿的山,留下了脚印,我量的,不会错。

  范跃宁说,做慈善也会碰到很多困难,如有时会发现受助者材料的真实性有误或是钱物没有及时送到受助者的手里。然而,每当他遇到困难,他就会想起八年前那个在延安贫困山区偶遇的、令他下决心开始“慈善长征”的红衣女教师,“一位23岁的乡村女教师,每天来回30公里山路,每个月只拿50元钱还在坚持教孩子,我有什么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