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网

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浙江希望工程在线>新闻报道>详情

点一盏小桔灯照亮寒门优秀生前程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07-07-09 16:07:21 打印 字号

  本报讯2007年普通高考文理科录取工作从本周就要陆续开始了,前后共分五批,到8月17日结束。

  对大部分考生来说,高考通知书的寄达,多么欢天喜地,意味着12年努力,终于迈过“分数”这道重要的门槛;可对有的家庭来说,跨过这道门槛后,抬头看到的却是一道更高的坎:钱!

  因为学费,他们虽然手里捏着录取通知书,却更加手足无措地徘徊在大学门口。

  人生的这一关口,谁能助他们一臂之力?

  去年,曾想放弃大学的男孩圆梦了

  正在西南交通大学参加期末考试的台州临海学生李晓华,昨天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本报编辑部,向钱报及所有帮助他的好心人汇报他上大学一年的近况,“要不是你们的帮助,我不会有现在平静的生活!”

  去年同一时刻,当他得知自己考了600多的高分时,没有狂喜,却与重病的母亲抱头痛哭。母亲因为手术引起肠梗阻,举债10多万元做了好几次手术,却依然危在旦夕。

  去年6月28日是填报志愿的最后日子,李晓华拿着志愿表,觉得重逾千斤。绝望的他就快要放弃大学梦了!他的父亲哽咽着嗓音,拨通了本报的热线电话求助。

  此情此景,谁能不为之动容?本报立即报道了李晓华一家遭遇的困境,并赴临海探望他们一家人,接着是一系列的追踪报道。

  援助的电话来了!一个、两个、三个……就像温暖的小桔灯,不断跳跃在眼前。李晓华和他爸爸李明永远无法忘怀去年那一幕幕:

  84岁老人全连友徒步来捐款,捐完5000元之后,他的存折上只剩下102.92元。

  “一个温岭老板第一次送来5000元,去年12月又送来5000元,我却连名字都不知道,连感谢他的机会都没有。”

  更令他们记忆犹新的是他的两位临海邻居,“有一个亲自把1000元送到我们家来;还有一个房地产老板认识我外甥女,悄悄把1800元钱送到我外甥女那里就走了。”

  走出困境后,我也要帮助别人

  李晓华说,就是这一双双温暖的手终于托起了他的大学梦!他用捐赠所得支付了第一笔8000多元的入学费用,如愿以偿上了第一志愿西南交通大学,再把欠临海医院的医药费也全部还清了。更令人高兴的是他母亲身体也渐渐康复,现在已经在家休养,每天自己做饭,“生活自理没问题了!”

  虽然现在摩的生意不太好,虽然今年的学费还没凑齐,可李明感慨地说,现在比去年不知好多少了,“谢谢大家拉我们一把,我终于能喘过一口气了!”

  “相信我们家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会努力!”李晓华已经从大四毕业生那里买了很多便宜的教材,正在争取明年能拿到学校的奖学金;李明也在努力赚钱,为儿子、为老婆,也为那些帮助他的人。“我老婆经常对我说,这世界怎么会有那么多好心人!等我们能存点钱了,也要去帮助别人!”

  爱,只需要一点点

  爱,有时候只需要一点点,却一样具有温暖人心的巨大力量。好心的人们拉了李晓华一把,就救了一户家庭;而在若干年后,他也许会拉起更多的“李晓华”。

  一位慈善捐赠者曾说,他们在意一个人100万元的捐赠,更在意100万个人每人1元钱的捐赠。

  那不止是100万元钱,那是100万颗向善的心,100万股暖流汇集在一起,那将是凝聚一个社会的主流力量。

  为此本报发起“普通人温暖普通人·大学启动金一对一助学行动”,不要求一定要帮助很多人,只需要帮助一个孩子,他就是你的邻居或是你朋友的孩子;不需要一定承诺帮助到毕业或就业,只需要帮助他们凑足一笔开学的钱,打开大学之门;这同样是一份心意。

  今年被录取的寒门优秀生可以自发报名,把所在中学、准考证号码、高考分数、报考大学、家庭贫困情况(家庭成员、家庭年收入、求学理想、我能为捐助人做些什么)告诉我们,一经核实,即自动纳入钱报捐助库。

  愿意与贫困生结对的市民,起捐2000元,上不封顶(第一学期的学费约5000元,加上路费开支)。同时我们还将关注这批贫困生大学里的学习动向,并向所在高校积极推荐,为他们开通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绿色通道。

  优秀的孩子、贫困的孩子,渴求的眼睛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看着他们的眼睛,能否伸出你的手?但愿每个人都能有起码的追求梦想的权利。

  一双手,一份情,也许就能开启一个贫困家庭改变命运的大门。

  本报记者俞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