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网
北国寒冷的冬天如期而至,和寒冷如期而至的还有一份持久的、令人动容的温暖。25日早,一位衣着普素,年龄50岁上下的阿姨,迎着凛冽的寒风来到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将5万元爱心款捐给希望工程。“把这些钱捐给那些上不起学的大学生吧,特别是明年参加完高考的学生,以前就有这个心愿想帮助他们,但因为那时家里状况不好,现在有了条件,我和家里人商量后决定拿出5万元来帮助这些孩子,因为我无法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只因家里没有钱而无缘大学,我心里难过,所以想帮帮他们。”这是阿姨对工作人员说的最长、也是质朴、最感人的一段话。接过阿姨手中滚烫的爱心款,这何止是5万元钱,这分明是阿姨一家滚烫的爱心。工作人员希望阿姨可以留下联系方式,以便被捐助的学生与之联系,阿姨一再推脱,最后只是笑笑说:“就叫我‘圆梦人’吧,不要给孩子们任何压力,就希望他们有能力的时候也可以帮助其他人圆上学之梦”。所有人都无言以对,只能把用好这笔善款作为对阿姨的回报。
或许11月25日,是个特别吉祥的日子,也是个特别充满希望的日子。如果说阿姨这个“圆梦人”的出现是一种巧合,那么同一天,又一个“圆梦人”的出现,不得不说是人间大爱对寒门学子的眷顾。下午16时许,省青基会工作人员接到一位来自伊春的先生的电话,只简单说了三句话:“我已把5万元汇到省青基会账户,用于‘圆梦行动’帮助那些上不起大学的农村学生。”当工作人员寻问这位先生的姓名时,先生沉默了许久说到:“我关注过你们去年的活动,很多没有留下姓名的人都留下‘圆梦人’的名字,我也加入这个队伍吧”。话音刚落,电话便以挂断……
当“圆梦人”的名字再次在我们的耳边萦绕时,那一刻时间与空气似乎凝结,画面瞬间回到了07年9月。记得一位青年男子手提10万元现金来到省青基会,第一个以“圆梦人”的名子把钱捐给“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资助贫困高考新生。在哈尔滨道里中央大街举办的“圆梦行动一日捐”的现场,千千万万位署名“圆梦人”的爱心使者们把片片爱心投入捐款箱中……时至今日,翻开省青基会一本本由捐款人亲笔留下的厚厚的爱心册,许多不留真实姓名的人都曾不约而同的署名“圆梦人”。从此,在龙江大地的上空中响起了“圆梦人”的名子,它慢慢升温,慢慢升华并快速的演变成只属于这片黑土地的公益慈善的代名词。他们的善举,让我们看到了“做好事不留名”的高尚美德,更看到了可贵的责任意识,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责任。这份责任背后,是互助互爱,相互支撑,更是对家乡、对社会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来自不同的年龄,来自不同的皮肤,不同的语言,可他们却有着相同的心愿,有着相同的署名——“圆梦人”。
据了解,2008年的7月12日,由省青基会推出了“爱在龙江•圆梦行动”中,“圆梦人”以邮局汇款、银行转账式、本人亲自捐款等多种形式,将爱心汇集,为贫困学子圆梦。2008年,省青基会累计接到“圆梦款”236.3万元,资助了814名贫困高考生。其中,包括对四川灾区剑阁县84贫困高考生的援助。
据悉,“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自04年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广泛关注,省青基会以“爱心一日捐”、“慈善义演”、“地市联动”、“义卖义演”等多种形式开展筹资劝募活动,是我省希望工程实施16年以来,覆盖面最大,参与性最广,影响力最强的一项大型的公益助学活动,至此已累计接到捐款1795.9万元,资助贫困学子达6137人次。
“圆梦行动”仍在继续,“圆梦人”的感人故事仍在上演。伸出温暖的手,献上一份爱心与责任,集结在“圆梦人”的旗帜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们,共同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