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网
时报记者陈瑶
时报讯第一次看到那曲三小孩子们的故事时,吴丽君对这些场景丝毫不陌生,虽然她从来没有去过那曲,但是她眼前立刻浮现出一排排低矮的小板凳、木制的黑板、一双双渴望的眼神,那是她熟悉的地方,是她曾支教过半年的四川武胜,9年过去,她不曾片刻忘记那里的一切。
“当我第一次看到那曲三小的孩子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学习时,我就想到了让我的儿子与这些孩子结对,我想让他知道,他的妈妈也曾在类似的地方支教过,想让他知道生活不是理应富足的。”吴丽君说。
那里像《一个都不能少》里一样
“去支教的日子是2000年9月14日,半年后过了元旦回来,那天是2001年1月18日。”吴丽君说,虽然过去9年,但当时的每一件事,她至今仍历历在目。
2000年,吴丽君还是绍兴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9月份,她刚从四明山支教回来没多久,就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去四川武胜支教。吴老师说:“因为当时四川和浙江是对口省份,我因为有支教的经验,理所应当就派我前往了。”
吴老师支教的地方是四川武胜县沿口镇小学,这所小学是当地最好的一所小学,“但就是这样一所最好的小学,与我们的物质条件的差距也还不止十年,当地老师的月薪只有700多。”
当地小学的校长听说浙江省来了一个支教的老师都特别高兴,从到四川的第一天起,吴老师就开始了巡回上公开课的日子。
“有一次竟然连续上了7天,共14个点,每个点都是2个镇上的小学老师来听课。”吴老师回忆,“最糟糕的是路上的环境,有些地方车根本没办法开,我记得一次下大雨,但课不能取消,已经有一礼堂的老师在等着,最后我们只好下车走山路,几小时下来,鞋也烂了,衣服也湿透了。”
每到一个镇上,吴老师都被眼前的情景冲击着。“那里真的就像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面一样,学校里地面坑坑洼洼,墙上挂着木板刷上黑漆制成的黑板,学生坐在低低矮矮的长木凳上,用一双双渴望的大眼睛瞅着你。”吴老师说。
你是电视里那个人!
在当地先进的教育理念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吴老师一行人的到来,就仿佛是沙漠盼来了久违的甘露。
一开始,当地的方言困扰了吴老师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候学生站起来滔滔不绝说了一堆,吴老师只是茫然地站在讲台上,无奈地对旁边的当地老师说:“你来给我翻译翻译?”不过吴老师可不甘心每次都找翻译,她一边备课一边向当地人请教方言,“知道了不少啊,比如当地人叫公鸡为‘鸡公’,呵呵。”吴老师笑着说。
渐渐地,即使当地教育局没有安排,也会有校长找上门来请吴老师去讲课。有一次,同行的年轻老师生病了,正在学校校长为难的时候,吴老师自告奋勇地顶上了,那一天她总共上了4堂公开课,“估计连特级教师也没我上得多吧,我这算是创了个纪录了。”
令吴老师最难忘的一件事发生在一次公开课后。
这是一个较偏僻的山区,吴老师走进一家很小的路边小店买东西,正在付钱的时候,没想到店老板大喊起来:“唉呀,你是浙江来的吧?”
吴老师也吓了一跳:“啊?你怎么知道的?”
老板告诉吴老师,最近电视上的采访他们都看了,说是浙江来了一批老师,专门对口来支教了,我们这里的孩子有福气了。
那里回去以后,吴老师深深地惊讶于当地人对教育的重视,“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特别想把从浙江带来的小班化教学、少先队建设等东西一股脑儿带给这里的老师。”吴老师说。从那以后,她真的带了11个徒弟。
时间已经过去了9年,现在的吴老师是拱宸桥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兼校长助理。这些年来,她一直与四川的朋友们保持着联系,她最大的心愿也是想带儿子去曾经支教过的地方走一走,“但是这几年实在是太忙,这次看到那曲三小的故事,我就想,这些孩子和我当年支教的那些孩子是多么像!如果我们能结对一个孩子,也算是圆了我这些年来的梦想,以后等儿子上了初中,就让孩子自己攒钱,捐给那里的孩子。”吴老师说。